網頁

綠島小妹妹額頭受傷的兩輸局面,如何解?


綠島小妹妹額頭受傷的兩輸局面,如何解?


媽媽先是在臉書貼文,引起郷民公審衛生所醫師。

後來網路上出現聲援醫師的貼文,大家才瞭解到,醫師的考量也沒錯,而且她是非常有奉獻精神、自願到綠島服務的,還是島上唯一的醫師!因此網路聲浪就翻轉,開始讉責媽媽,說她「沒把孩子照顧好!不知感恩,這樣會害綠島沒有醫師!」

其實,這是個兩輸的局面,該如何解呢?

先肯定媽媽,解除她的內疚與自責
小孩受傷了,媽媽除了緊張、害怕之外,更重要的心情是什麼?
內疚自責
因為無法處理自己心裡的內疚與自責,下意識就會把責任「推給別人」
「就是醫生的錯,才會讓我小孩變成這樣!」

所以,醫師/護理師第一件要做的事,就是先肯定媽媽!
「媽媽,你做得很好,馬上就妹妹送過來了!」
「媽媽,你剛剛這樣壓得很好!來,我給你這塊紗布繼續壓著。我們來幫妹妹….

第二,就是要來解除她的內疚感!
「這個年紀的小孩都是這樣啦!雖然時時刻刻都看著,也還是難免會跌跌撞撞啦!現在看起來,是皮外傷,不必太擔心,我們來幫她處理

要替媽媽解圍
小孩受傷了,媽媽肯定要遭受爸爸或爺爺奶奶的責備。你想想看,如果媽媽被責怪了,那她要怪誰?當然是怪醫療人員!
所以,醫師剛剛在肯定媽媽「做得很好」的話,一定也要當著其他家屬的面講。醫師替媽媽解圍,就是和她站在同一陣線,取得她的信任,那麼她也不需要把責任推給醫師。

所以,寫到這裡,你看出問題了嗎?
新聞:「醫生跟我說孩子哭鬧,要有男人壓住,無法立即處理,叫我先去吃飯。」
醫師沒有幫小孩縫合,還叫媽媽要回去找「男人」來壓住,這是要叫媽媽回去如何交待呢?這樣叫媽媽把小孩帶回去,她會想說,這不是叫她去「送死」嗎?她怎麼敢回去呢?

所以,比較好的做法是,媽媽打電話請家裡的男人來(或者醫師在電話中先向家裡的人說明清楚),醫師先幫媽媽解圍,然後再請男人幫忙抓小孩。

要家屬「將心比心」是沒用的
新聞:「我無法理解,什麼叫6點是妳的休息時間,我是掛急診」
是的,要請家屬體諒一下,說醫師還沒休息、醫師還沒吃飯、醫師是島上唯一的醫師全年無休、醫師很辛苦要家屬「將心比心」不是不行,只是很難!
我相信這位醫師沒這麼說。
但是,一旁替醫師不捨的同事,可能有說了!
我個人建議,這些話,在現場不必說,因為這個時候,家屬最關心的是自己的親人,通常這個時候,常人比較難發揮「將心比心」的同理心。

一切都是為了病人好:情感上認同,才聽得下去
「媽媽你壓得很好,你看!現在止血了!我們先給妹妹打個預防破傷風的針,開個止痛藥給她吃,你先帶她去吃飯,等藥效出來,妹妹也比較平靜下來,我們再來幫她縫合,比較安全!」

「你看她現在這樣掙扎,針可能會刺到眼睛,很危險!小孩嚇壞了,需要平靜一下。而且,現在六點了,小孩肚子也餓了,餓了也比較會哭鬧啊~對不對?媽媽先讓她吃飽,我們再來幫她縫。」

新聞:「我無法理解,什麼叫6點是妳的休息時間,我是掛急診,還跟我說孩子哭鬧,要有男人壓住,無法立即處理,叫我先去吃飯。」

所以,情感上如果無法認同,家屬就會聽不下去!
不僅僅聽不下去,還可能產生誤會,以為你就是「吃飯皇帝大」,所以才不幫她縫的。

告訴媽媽,吃飯是要讓止痛藥效出來、是要讓妹妹平靜下來,這樣縫合比較安全,這一切,都是為了病人好!絕對不是要讓醫師吃飯、也不是要讓醫師休息!媽媽比較能夠接受!(當然,病人去吃飯了,醫師自然也可以把握時間去吃飯)

別忘了,要在電話上,先幫媽媽跟家裡的人講一下,讓媽媽回去比較好交待!

新聞:「哪個孩子不哭鬧?這是你醫師的醫德嗎?還叫我隔天出島
(傷口)縫得比較漂亮,別人生命都不是生命嗎?」 

「隔天出島縫」的建議是對的!但是,建議的時機要對。
當媽媽在質疑醫師為什麼現在不能縫的時候,這個時候提出這個建議,就是會被解讀成「你就是不想幫我們縫,還要推我們出島縫!」

而且,媽媽光想到沒有縫合就帶子孩回去,就不知道會被家裡的人駡成怎樣了?她那裡還敢提說要「出島去縫」?況且,我們也不知道,我們簡單的提個「出島」,或許對這個家庭來說,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呢?

但是,如果她的內疚、自責解除了,家裡的責備也有幫她解圍了,也對醫師產生信任了!
「現在已經止血了,我很樂意仔細的幫她縫合,但是,畢竟我不是學整形外科的,小孩還這麼小,又長這得這麼漂亮,如果要縫得更漂亮一些,爸爸媽媽不知道方不方便帶小朋友出島縫?」我想這個時候,這樣的建議,媽媽是比較聽得下去的。

救病人,也要救家屬
有醫療人員可能會說,為什麼當醫生要當得這麼卑微?
我不覺得自己是卑微,我只是比較能夠想到媽媽她的困境而已,我想,醫生除了治療病人,很多時候,也要一併治療家屬。

我覺得,醫療人員的心態上也可以稍為調整一下,我們不能假設「這個傷口、這個出血量又不會死人,這是基本常識」、「媽媽不知道急診檢傷分類,這個是要等幾個小時的嗎?」我們要真的假設一般家屬什麼都不懂,先跟他/她們說明清楚、先安撫、不要責怪,也不要看不起他/她們的無知。

醫療糾紛的現況是:
醫師「做得很多,說得不夠,偶爾說錯,(讓家屬)感受不好」
其實,大部分家屬會不滿意、會告的,並不是醫師做得不夠或不好,只是醫師/醫療人員,讓他/她感受不好(不爽)!有可能是說得不夠,也可能是不經意的說錯了一句話,讓家屬感受不好!而最容易有糾紛的,就是當家屬產生內疚與自責,而無法解除時,就很容易的把怒氣轉移到醫療人員身上!

鄉民與媒體:宜勸和不勸離
現在社群平台這麼方便,很多家屬動不動就會貼文爆料,引起公審,可是往往過沒幾天,卻又發現錯怪了醫師,搞到最後是兩輸的局面。除了以上提供的另一種思維供大家參考。

身為負責任鄉民與媒體工作者,面對這些爆料時,最好能像處理「夫妻吵架」一樣,我們都盡量「勸和不勸離」,兩邊各講好話,就能化解。大家可以先肯定媽媽的「關心」,安撫媽媽的「擔心」,提供另外的可能性,例如:「醫生這麼做也是為了孩子好」,而不是跟著瞎起鬨!媒體朋友也應該先查證雙方的說法,平衡報導。

良好的醫病溝通,才能創造雙贏,畢竟澆熄了島上唯一一位醫生的熱情,也不是島民之福啊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