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換氣這樣做

過度換氣這樣做

日前有媒體報導員警,以垃圾袋套少女的頭,協助她處理過度換氣。(好神!他用垃圾袋救了13歲少女)



首先必須肯定員警助人的心意,但是,做法上有必要做一些修正,以免以訛傳訛,讓助人的美意釀成悲劇。

什麼是過度換氣?
病人因情緒因素,導致呼吸次數過快,讓血中的二氧化碳太低,會產生暈眩、手指麻、抽蓄、甚至昏倒(也可能發生過過換氣後呼吸停止)等情況。大致上沒有立即的生命危險。但是千萬勿與氣喘(Asthma)混為一談,氣喘發作是可以致命的,而且處理上和過度換氣大大的不同!!!


可不可以用塑膠袋?
以前在急診室,大家也都這麼做,但是那是由專業的醫療人員在進行,進行時也有一些注意事項
1.用的是小袋子,只罩口鼻,而不是罩頭!!!罩頭是會造成缺氧窒息的!!!
2.讓病人自己拿,而不是別人代拿:主要的理由是:若有不適,病人自己會放下,若是別人代拿,則病人可能昏迷了,而代拿的人仍不會停手
3.通常不會用太久,大約6-12次呼吸即可。

但是,後來,因為過度換氣的表現與其他可能致命的疾病的表現(例如心肌梗塞、氣胸、肺栓塞),不易區分,而在這些致命的疾病使用塑膠袋呼吸則可能會有害,所以,現在就已經不建議在過度換氣的病人使用塑膠袋

「警員陳XX當下要求同仁打119,並衝至泡茶間櫃台立即取一個垃圾袋,套在少女頭上,大聲要少女吸氣、吐氣,動作連續做了3
因為員警只是短暫的做了3次、也是出於善意、亦非醫療專業人員,所以,也不必太過苛責他。


應該怎麼做?
1.先安撫病人的情緒
2.請她/他放慢呼吸
3.用腹式取代胸廓的呼吸
4.最好幫她/他數節拍
5.下指令:吸四秒,吐四秒
這樣做其實也不必使用任何的袋子。

如果沒有改善呢?
送醫檢查時,醫師會考慮使用藥物處理。
最重要的是,如果這樣做沒有改善,她/他可能不是單純的過度換氣(即使她/他以前曾發生過過度換氣)。


隨行就醫的人
因為過度換氣是由於情緒引起(和男朋友或家人吵架、夫妻吵架、喝酒以後(某些行業在半夜時最多)、害怕、驚嚇),所以,要特別留意「陪同而來的人」,她/他可能是「導因」,正處於被病人的反應驚嚇中,也可能因此而內疚自責,而為了掩飾自己的內疚自責,通常會在急診表現得很關心病人、大呼小叫的指責醫療人處理的太慢了,沒有快速的救他/她心愛的人。的確,這樣的病人,在急診的緊急程度是比較低的。但是,如果可以先一併安撫陪行的「誘發者」,協助她/他解除內疚與自責,化解她們之間的矛盾,讓他們這趟意外的急診之旅,以歡樂收場,也是美事一樁啊!


報導前,先查證
最後呼籲媒體,有關醫療的新聞,在報導前,最好先與專業醫師討論查證,以免因為報導好人好事,卻不小心散播了可能害人的觀念。

不過還是很肯定媒體做了後續的正報導


未來,也希望醫療人員在網路上,若發現有錯誤的醫療觀念在流傳,應該立即協助澄清!

我是最小的聽眾

我是最小的聽眾



大家好!我叫虎虎,我今年九歲,我是當天最小的聽眾。
以哺乳類來說,我是第二小的,但是,我是最小的「聽眾」!
因為「聽眾」就是有買票、而且要能聽懂的才算,我有聽懂一部分。
首先,我要向校長請求,我的心得可不可以只寫300個字?
因為在學校,我們的作文,都只要寫300個字就可以,校長如果不知道,可以去問李郁璇老師。

這個講堂很大,我從未看過這麼大的講堂,椅子很舒服,而且還有麥克風,但是,我不敢發問。


課前,我有準備基本資料,可以幫忙更了解每一位講者,知道他們的工作、經歷和講題,所以當我看到我認得的講者上台,就很興奮!


我對高仁心阿姨的題目最有興趣,因為我喜歡科學,也喜歡把科學應用在生活上。


李郁璇老師的部分我也喜歡,而且她還送我禮物!「國王的新衣」讓我了解,不可以說謊,謊言是最壞的朋友,有謊言永遠交不到好朋友,也聽不到真實的話。


翁子傑叔叔講得很感人,我也會擔心自己的爸爸會不會生病,如果沒有爸爸,我怎麼辦?


看到牙科麻醉手術的照片很可怕,我懷疑被手術的小朋友,真的沒有感覺嗎?


陳毓容阿姨本來說不能來,後來又從後面出現,我有被嚇到。


可以給每位講者打成績,我覺得很特別、很興奮!
我喜歡的就打「非常满意」、聽不懂的就打「普通」。我雖然聽不太懂蔡昇翰叔叔講什麼,但是我喜歡他的玩具,所以我還是給他打了滿分。我也聽不懂蚊子講的東西。

我給這場演講打了60分,不是校長辦得不好,而是我只聽懂百分之六十。
便當很好吃,但是因為沒有小孩可以喝的飲料,所以我只給70分。

我沒有抽到獎品很失望。